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数字赋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2024-04-21 11:39
作者:

  [摘要]高校思政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系统性工程,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是高效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当代00后大学生身处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网络对他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越来越深刻,大学生独特的社交方式及高校生源多样化、信息源多元化的特点,都要求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需紧跟时代浪潮。目前,高校数字思政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师资队伍力量薄弱、网络平台建设缺乏创新与活力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以问题为导向,从思政育人的载体——新媒体平台切入,探讨如何进一步发挥其网络思政育人功能,使其成为思政工作的有效载体。

  [关键词]数字赋能;高校思政工作;提质增效;路径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宏大场景中,赋予了教育现代化新使命新任务。面对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主动拥抱数字化、科学认识数字化、积极运用数字化、探索引领数字化,加快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为培根铸魂、立德树人激发新动能、注入新活力。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网络的重要性,学习并利用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开启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篇章。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是党建引领,思想铸魂,贯彻国家方针政策。根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已突破10.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显示,网民中的最大群体是学生,其中学生占比最多达 2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对于高校来说,主动占领数字化生活新空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大势所趋、发展所需,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应尽之责。紧跟新时代的发展,做好数字赋能思政工作,通过大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去教育引导,有利于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和主动权。

  二是实践淬炼,身心共育,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以“学生所需”为指导,坚持“问题导向”。搜集师生关注热点、重点、难点问题,让网络思政工作做到时时处处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做好难点育人、热点育人、节点育人。思政工作中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提供更为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和服务。对青年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予以纾解,如四六级、考研就业、人际交往等青年学生经常遇到的困惑与问题。通过数字化手段,思政工作者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量身定制教育内容和方式,做到“一生一策”,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引领学生成长,培养时代新人。运用大数据搭建多维评估体制,从德智体美劳相关关系综合考核,探索最优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案。

  三是媒体新创,拓宽途径,规范教育对象的网络行为。首先能建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客体行为数据库,其网络关注焦点、网络社交节点、网络活动终点等都能动态追踪。借助数据库不仅能分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网络学习、社交、参与、消费和素养等宏观数据,也能考察工作对象的学习工具、态度、方式、效果、能力,网络参与的载体、效率、利益实现程度都能被追踪,社交方式、对象群体、渠道、消费内容、平台等微观数据均能被把握。运用数据分析能找准影响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影响因子,从需求出发及时引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象行为,建设标准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行为秩序。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新形势下,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虽已初见成效,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制约着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工作队伍素质不平衡,格局有待优化

  高校思政教师肩负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他们的职责与贡献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与保卫“思想万里长城”。大数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大数据应用水平及能力有直接联系。客观上,受经费投入及工作队伍人员不足等客观现实影响,很多地方高校还无法开展针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系统性、基础性的大数据技术培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大数据技术应用方面,对网络思政教育存在轻视心理,水平与能力普遍偏低。有些辅导员身兼多职,造成辅导员职业认同度低,缺乏职业发展自信。同时,由于思想政治教师主要是文科教育背景,对于网络新技术的掌握并不娴熟,收集信息数据并进行大数据分析等工作就更加困难,专业的特点和认知的限制影响了教师在大数据技术应用方面的多样性。兼通思政教育和数字新媒体技术的人才较少,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身就比较多,很多教师疲于教学设计、职称评定等,而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大数据分析处理处等技能的学习方面整体提升思政工作队伍的数字化素养非常迫切。

  (二)工作整体思维尚未突出,管理机制亟待完善

  网络思政教育管理机制缺乏是大数据赋能高校思政工作提质增效存在的问题之一。这种管理规划的匮乏,一方面体现在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管理机制内部缺少科学的组织层次,这就导致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内部情况复杂,管理难度大大增加。二是缺乏统一的运作方式,很多高校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开发了一些数字化平台,如教务系统、图书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但这些系统之间并不能集成融合,数据无法共享,局限性较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往往拥有自己的信息库或管理方式,彼此间的数据信息不互通,不同部门之间交流不畅导致学生思政工作要求无法完全满足,也影响了部门间协同一体工作的效率。或多或少存在高校的领导和执行工作步调不一、各自为政的乱象,无法集聚师生力量形成合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整体思维缺乏使其对整体数据利用较弱,阻碍其纵深化发展。

  (三)管理硬件不完善,数据平台成效有待提高

  在大数据技术发展的推动下,高校都在利用新媒体打造网络思政平台,但是因数字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信息化设备更新换代频繁,高校数字化升级建设压力较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于平台的整体设计、栏目设置缺乏科学性,没有贴合大学生当前的喜好和需求[1]:一是平台内容缺乏经典,所展示的内容以教科书的理论为主,没有展示大学生思政教育最核心、最经典的内容,同时对于学生关注的时政热点,没能进行一个及时的指引;二是平台内容比较单一,缺乏创新,在思政网络平台展示的内容多为沿袭传统的灌输说教方式进行,没有结合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对内容进行提炼和创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显得枯燥无味;三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掘新媒体效能有待加强,如宣传方面对直播、微视频等开发和利用较少,缺乏变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自主能力,教学对远程教育、数字教材、微课、微视等网络资源运用不足,学校党员管理或团队建设对智慧性、网络化平台挖掘不够。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新技术融合是发展方向,但当前其对充分挖掘互联网平台不重视,不利于增强工作中的大数据分析能力。

  (四)安全管理规范不明确,监管体系有待完善

  数字化和网络新技术是柄双刃剑,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泥沙俱下,带来了数据隐私安全风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与环境整合有待深化。一方面,数字技术赋能于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习惯进行“数字画像”时,受教育者不仅姓名性别年龄家庭等基本信息被算法记录,就连个人喜好、浏览记录、学习记录、消费记录等也被搜集,使“社会场成为了一个超级全景监狱,主体在符号和数字中被重新建构”[2],增加个人隐私、信息记录泄露等伦理风险。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依靠有关数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整体谋划实践方式,但当前面临开放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异构数据下各方利益博弈使得矛盾凸显,交互、隐蔽的虚拟空间亦加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困难。如面对网络中关于党和政府的负面信息,大部分对象虽不信、不传但会看此类信息,经常浏览或分享此类信息,这些消极内容的传播不仅弱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给媒体监管带来压力,对青年价值观也具有极大的腐蚀作用,不利于形成科学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交流模式。

  数字赋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质增效的有效措施与方法

  提升网络素养:优化思政教育教师队伍结构

  一是进一步整合现有人才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培训,普及数字化应用教育,提高思政教育队伍的整体数据应用。第一,在人才培养上,结合高校教学现状和教师个人能力构建科学系统的教师培养体系,为教师补短板挖优势,并结合实际为教师提供进修深造的机会,培养出一支高水平、高素质、高能力的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院系专家学者为引领,组建大数据思政科研教学队伍,展开跨学科联合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思政教育人才。除此以外,引进大数据领域高端人才,高校在开展人才引进工作时,应注重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吸引大量优秀青年教师的同时也要保证有资历有经验的中年教师的比例,让教师队伍既拥有一个稳固的根基,又拥有不断进取的力量。高校应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活动资金、多媒体设备、教学资料等方面的强有力支持,保障其应有的福利待遇。第二,在职业发展上,高校应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打造公平、公正的晋升渠道。针对当前数字化思政工作中客观遇到的“任务增负”现象,要做好教师队伍数字化“脱敏”的前提工作,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提升高校思政队伍的整体数字素养。

  二是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平台建设的经费投入。作为新的建设平台,升级数字化设备和聘请大数据人才必然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高校在积极争取国家教育部门和地方政府投入,获取校友捐赠、社会捐赠等途径外,应建立完善的融资渠道,努力寻求社会资金的投入。如有的地方高校采用和银行等大中型企业合作进行智慧校园建设的方式,来获取资金。尤其是在高校网络教育平台的初建阶段,网页的建设、各种宣传材料的整理等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高校一定要合理安排、周密规划,切实拿出规划方案,并制定相应的经费预算方案,保障在平台建设的过程中不因经费的严重缺乏导致工作没法开展。[3]平台建设后的稳定运行和管理人员、维护人员的经费也需要及时调整,在节约高效的前提下,在经费层面上保障高校思政教育平台的有效运行。

  (二)科学管理规划:推进思政工作协同管理

  高校思政工作数字化赋能是一项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的系统工程,不可避免需要多部门,多组织协同推进共同建设。制定科学的管理规划是避免大数据技术“黑暗面”的有效方式。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寻求创新对策:

  一是要遵循党委领导的校长责任制,学校校长、学工部、人事处、后勤保障等要统一调度、协同发力。合理安排各个二级学院及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教师党支部书记带头培育网络思政管理机制,组织各项制度。高校公共课、思政课、人文素质课、专业课等教师都是其责任人和实施主体[4],各类教师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要求隐性渗透到课堂教学。同时,辅导员、政工队伍、心理咨询师、班主任、学生精英等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主体,要结合教育、创新、服务、资产、实践等实现全员干预。

  二是二级学院与辅导员协同合作。二级学院和辅导员之间应加强联系,严格遵循上级党委的方针政策。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以及党员的模范作用。只有学生引领示范,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提高教学质量。最后,要加强校内各个组织以及部门间的联系,做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与此同时,应该充分发挥辅导员在高校思政教育管理机制中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各方面看,辅导员与学生联系密切,能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产生重大影响。最后,还应充分利用班级、学生会以及社团与同学联系紧密的优势,进一步推进和监管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工作[5]。高校应充分汇聚师生及相关工作人员等多方力量,科学建构多位一体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管理机制。

  三是协同校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环体资源。协同高校的校园绿化、体育馆、图书馆、宿舍、教室、食堂、学生活动中心、创业基地、实验室、道路交通等显性环境,用良好的物理环境熏陶对象。并且要科学构建校徽校誉、教师管理、学习氛围、校内活动、校园文明等隐性环境资源,坚持用正向、积极的高校精神文明引导对象,从意识形态领域协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校内资源,推动育人的常态化和可持续性。

  (三)完善硬件管理:构建标准化大数据平台

  搭建数据平台是破解“精准思政”难题的重要基础,建立数据高效共享的标准化大数据平台,在大数据平台建设中,具体可采取以下几方面的策略:

  一是要创新教育载体,拓展数字化平台建设路径。第一,要针对大学生的兴趣点,建设多样化的思政平台,把握青少年网民的心理特点、思维特征和阅读习惯,深耕青少年网民活跃聚集的网站平台特别是社交媒体,灵活运用直播、短视频、动漫、Vlog等融媒体形式,精心做好“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上宣传,打造更多年轻人愿听愿看、爱刷爱赞、共情共鸣的现象级产品,引导广大青少年网民自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第二,充分运用算法推荐服务赋能网上正能量内容建设,建好用好“正能量稿池”,实现优质思政内容和产品的数字化生产、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差异化推送,推动网络大流量持续放大思政正能量,真正做到精准滴灌、润物无声。第三,面对数字技术研发领域已经相对成熟的技术成果,要善于从高校思政工作的视角切入,挖掘其潜在的教育价值。在充分利用好网站、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微信微博等平台外,应拓宽思政服务范围,加强心理辅导、就业考研服务、经济帮扶等各项大学生急需的服务平台建设,增强平台的互动功能,实现传统思政教育面对面交流方式达不到的效果。

  二是转化教授方式,盘活思政课堂。网络思政教育应因事而化,因时制宜,因势利导。比如,在教学中融入互联网技术,教师可以结合微课和翻转课堂等形式进行教学 ,使授课方式和课堂内容更加多元化;同时重视情景教学,拓展思政空间,积极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对人物事迹、历史事件、社会新闻等内容的剖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理解思政的深刻内涵,从而实现思政教育目的。推动学科前沿和先进技术融入学生日常,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生态,打造一流的育人体系和环境。

  三是要发展品牌策略。新媒体平台建设要树立“百花齐放”的品牌特性的发展理念。在创作过程中要强化品牌效应,注重挖掘校园里特色人、事、物中蕴藏的正能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一系列有正面价值、特色鲜明、深受大学生喜爱的校园品牌“网红”,借助“网红”自带流量的优势,在帮助学生树立榜样的同时形成新媒体平台的品牌调性。加强中国大学生在线、MOOC等网络阵地的示范性、引领性。例如,大学生在线官方微信垂直类栏目——“我的树洞”,从大学生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校园、生活、情感等问题入手,邀请全国高校专业教师与在线学生团队共同创作主题推文,其中“我的树洞·开学季”系列推文有 9 篇阅读量达 10 万 +,“太真实了”“果断收藏”等学生留言刷屏评论区。[6]

  (四)创新教育载体:健全思政教育监管体系

  一是全面加强监管,弘扬新风正气,净化网络生态。高校数字化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风险,既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问题,思政教育数字化升级最终应以教育服务学生为目的,要全面加强监管,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负面的信息和言论及时进行处理。同时,在进行数据采集时,必须征求学生的知情和同意,明确数据使用的范围。学校也应制定相关规范,严格保护信息数据,严防信息泄露,将大数据应用限制在为思政教育工作服务的范围,避免大数据技术出现滥用的现象。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及反馈都应提出比较高的要求,对相关教育工作者的数据分析能力以及数据公开程度等,都应该通过管理计划的方式作出明确要求。

  二是规范应急管理平台,互联网普及、转型矛盾凸显、招生规模扩大等,加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紧急事故和舆情风险等爆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挖掘舆情信息源、监控舆情信息流、掌握舆情发酵速度,用数据关联研判思想政治工作舆情态势并及时化解紧急风险。

  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实质是做人的工作。新媒体新技术只是手段,铸魂育人才是核心要义。高校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深刻理解和把握网络思政工作内涵,立足学生全面发展,不断强化“育人”意识,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网络思政工作始终,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

  (作者:陈美琪,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朱艳艳. 网络思政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以“中国大学生在线”为例[J]. 传媒, 2022, 375(10): 88-90.

  马克·波斯特. 第二媒介时代[M]. 范静哗, 译.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120.

  徐琨.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宣传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09):25-26.

  郑萼.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27-30.

  杨晓婧, 周泽.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创新策略[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3, 893(5): 82.

  刘艳,雷荣珍.发挥高校新媒体平台网络思政育人功能探析[J].教育传媒研究,2022(04):28-30.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