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772761分之一!2023年考研,还值吗?
2022-08-30 09:53
软科
作者: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我国研究生招生数23年激增15倍,已连续两年招生人数超过110万!

  研究生多到什么程度?——全日制研究生抢宿舍的新闻登上热搜。有学校新入校研究生住宿实行“差额选择”,选个宿舍都要靠“抢”靠“抽签”。近期,又有不少学校将研究生的学制延长,意味着时间成本骤增。

  一边是“年年扩招”,一边却是“资源紧张”,但最让学生颤抖的还是就业难问题依旧。“大众教育”时代到来,“白领过剩”成为问题,在“就业”场景中,理论科研已不敌技术应用。此刻,相信每一位考研er的心都在动摇:

  2023年考研,还值吗?

与772760人赛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117.7万人,在学研究生333.2万人,毕业生77.3万人。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2021年毕业研究生的数字可精确至772761人,比2020年增长4.4万人。

  而纵观教育部历年公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从1998年至2021年,我国研究生招生数一直处于增长趋势。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曾指出,近10年间,我国便培养了60多万名博士和650多万名硕士,加快建成研究生教育大国。

  不过,研究生真的太多了吗?

  实际上,还是不够。

  洪大用曾介绍,从横向比较看,2020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70万人,其中研究生72.1万人,占比为8.3%(博士生约占0.8%),而美国高等教育中研究生占比为33%,其中博士生占比约为6%。在新增就业人口当中,美国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比约为15%,我国尚不足1%。整体上,目前我国每千人中的注册研究生数约为2.2人,美国等发达国家则在9人左右。虽然我国研究生教育整体上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但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有不断发展的空间和需求。

  从1978年我国研究生招生仅1万余人,到1998年的7.25万人,再到2021年的117.65万人,激增的研究生里在只有少数人才能站上的学术金字塔面前,意味着考研的性质发生了明显变化,就业成为考研的最终目的。

  但凡事“物以稀为贵”,早有人提出,研究生队伍的壮大或许将产生“蝴蝶效应”,搅动两三年后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然而,叠加疫情冲击、市场经济放缓、新锐行业吸纳新人能力疲软,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正式从幕后走上台前。

  一方面,研究生的整体就业优势并不明显,个体差异较大。整体来看,与本科毕业生相比,硕士研究生年龄偏大且薪资期望偏高;与博士研究生相比,硕士生专业技能及科研能力偏弱。即使是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水平和个人素质都存在较大差异,毕业时真正从事“高精尖”高位的人仍是少数,而稀缺理工类专业与人文社科类专业人才的就业情况大相径庭。

  另一方面,“备考型”就业成为毕业生就业的新模式,毕业生集体奔赴“体制内”。疫情以来,就业岗位缩减,报考公务员、选调生、事业单位等工作的学生更加扎堆集中。对于尚未做好就业准备的学生来说,“考试”成为某种“路径依赖”,只要能继续“上岸”,人人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今年,增加就业机会的措施也在继续加码。如6月底,科技部、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做好科研助理岗位开发和落实工作的通知》,要求除部属高校外,中央院所、中央企业以及国家高新区和自创区,都需开发科研助理岗位,意图实现就业与科研的“双赢”;8月初,2022年全国下半年征兵工作全面展开,今年首次将研究生毕业生及在校生青年征集年龄放宽至26周岁,优先批准理工类大学生和备战打仗所需技能人才入伍,侧面在为就业市场这片“堰塞湖”疏通拥堵。

学历≠学力

  为什么取得研究生学历依然面对就业难题?除了数量增加以外,研究生培养质量仍然是本质原因。从就业市场的需求方——用人单位来看,一纸学历并不代表能“上来就用”,专业是否匹配、能力是否到位,是就业市场用人的首要因素。

  文科硕士,就业底层

  不好就业,最大可能是和所学专业相关。有研究调查了一线城市上海、北京和广州三地的12所高校2019届硕士生毕业状况,发现理学工学的硕士就业质量相对较高。

截图自论文《一线城市硕士研究生就业质量评价、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研究》

  根据研究数据,在求职期间收到录取通知数量方面,理工、经管、人文社科艺术等学科收到>4份录用通知的比例分别为40.6%、32.97%和22.66%;在月均收入方面,理工、经管、人文社科艺术学科硕士的月均收入>8000元的比例分别为73.96%、64.2%、34.75%;在对就业现状满意程度方面,理工、经管、人文社科艺术硕士分别为61.95%、57.14%、50.78%。

  近年来智能制造、大数据、生物医药、新能源等行业的飞速发展,加大了理工类人才需求,带动相关专业就业。根据智联招聘《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理工类学科岗位需求旺盛,经管类、人文学科等专业签约情况不佳,89.5%的经管类求职毕业生截至4月中旬仍未签约。似乎通往未来的人生钥匙,已在高考结束后的那一个月,甚至更早,便已标好了价码。

  学校层次,就业资本

  不好就业,可能还跟学校层次相关。根据智联招聘《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截至2022年4月中旬,双一流院校获得Offer比例为61.8%,普通本科院校仅为42.8%,而专科院校则以48%的比例同样超过了普通本科院校。

  对于大多数求职者来说,高校层次是个谜,你见或不见,它就在那里,不离不弃。基于高校本身的深厚底蕴与科研教学实力,这种“符号资本”无形之中便代表了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与成长性,亦如保研比例有向“双一流”院校倾斜之趋。

  但即使专业对口,学校层次到位,“出厂设置”是否与用人单位要求匹配,毕业时个人专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是否存在差距,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学者指出,本科应届毕业生读研,对就业重要性认识不够,就业能力不强;而有过社会工作经历的学生,读研目的性较强,对工作的要求较高,求职过程中目的性更加明确,考虑的因素也更多。

  值得注意的是,逐渐趋向饱和的中高层就业市场,未必有能力一味吸纳高学历人才;而有些岗位与高学历人才并不适用,大材小用反而换得一心惆怅。

“研究”的尴尬

  从就业市场的供给方——研究生自身来看,“研究”本身也带有无法与“就业”兼容的尴尬属性。

  “他者凝视”

  不能否认,研究生对就业期待相对较高。

  根据智联招聘《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虽然学历越高,签约进展越好的态势依然存在,但与去年相比,硕士生签约比例大幅下降13个百分点。一方面硕士生供给增多而行业需求收缩,另一方面,在2022届毕业生期望薪资下降的情况下,硕士生期望薪资仍比去年升高。

  即使是因跨考而取得进入某一行业的资格,“研究生”三个字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一种社会期待。

  前段时间“#如果我没上过大学”话题冲上热搜,学历崇拜的大环境造成对职业选择的预设使年轻人内外交困。无论是“自我”还是“他者”,都本能认为“入学门槛越高,就业质量越好”,即使“他者”缺席,这种凝视与期许却永远在场,使部分毕业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陷入纠结与徘徊,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

  “夹缝之舞”

  “研究”的尴尬不止体现在求职结果,还存在于求职过程,尤其见于与“实用性”的冲突。虽然专硕扩招似乎在为学生的“职业性”铺路,“双导师”、产教融合项目等再添砝码,但毕竟“僧多粥少”,加之专硕与学硕的培养方案仍难以区分,“学术”与“实用”的矛盾仍存。

  正如为了毕业后能找个合适的工作,实习环节愈发受毕业生重视。猎聘大数据研究院《2022高校应届生招聘&就业图鉴》显示,2022高校应届毕业生认为求职最有帮助的事情中,“实习经历”成为首选,“各种资历证书”选择过半,“所学专业”位居第三,前三项中似乎没有一样和在校经历密切相关。更确切地说,职业能力与校园经历、个人背景发生断层,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认为专业的力量与相关从业经历与社会实践,能够为日后就业埋下伏笔,找到更为理想的工作。

  有导师认为,研究生应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研究”,花少部分时间去“择业”。而学生则认为,实习机会可以增加工作阅历、快速试错,甚至能够提前决定毕业去向、拿下心仪的就业岗位。而在教育部三令五申,要加强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的全过程质量管理,论文趋严、分流退出力度加大的环境下,不少研究生在大论文、小论文和积累实习经历、写满应聘简历的夹缝中生存。

  即使顺利毕业,茫然转身,已经在形势逆转的就业浪潮中上下翻滚,成为77万分之一。有的人为进互联网大厂而读研,却在毕业时赶上大厂裁员潮;有的人为考公而深造,却发现整个班都以此为目标,通往体制内的路途早已人挤人。

2023年考研,不值吗?

  “值”与“不值”是一场永恒的辩题,围城内与围墙外的人各有说法。

  我们已知的是,从目前来看,提升学历的速度远远比不上学历通胀的速度,选择工作还是深造,在多数人面前已经无法称之为选择题,无论是应届生提高工作起点,还是打工人提升职场竞争力,深造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据中国教育在线数据,2007年我国就业人群中研究生学历人数占比为0.2%,到2019年,我国就业人群中研究生学历占比达到1.1%,也就是说每100名就业者中就有1名拥有研究生学历。不可否认,这个比例会不断上升。随着研究生群体的扩大,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学历要求将越来越高。

  参考来源:

  [1]2022届毕业生的就业态度:慢就业、降低期望https://mp.weixin.qq.com/s/dzsPJGYAfGqVf4fgzNoyYQ

  [2]毕业生月薪TOP50高校&专业榜单出炉,填对高考志愿有多重要?https://mp.weixin.qq.com/s/jjutv5oCjCOOa6bxcoeP3w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