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2021年中职招生占高中阶段35.08%
2022-08-23 09:57
作者:

  2012年以来,中国政府把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类型教育,不断加大政策供给、创新制度设计,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多元办学格局和现代治理体系。中国职业教育实现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向相对独立的教育类型转变,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新阶段。

  一、确立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2014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启动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和《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全面激发职业学校办学活力,提升办学质量。

  2019年,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整体搭建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四梁八柱”集中释放了一批含金量高的政策红利。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进一步确立国家宏观管理、省级统筹保障、学校自主实施的工作机制。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4562所学校和有关单位承接任务,计划投入3075亿元。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系统梳理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实践经验,从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促进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三个方面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

  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标志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入新的法治化进程,也意味着职业教育“类型”地位在法理上得到保障。

  十年来,中国职业教育不断深化改革,探索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实施“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分类考试招生;规范特色培养过程,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时安排、实践教学、毕业要求等方面对职业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提出具体要求,为专业人才培养和质量评价提供基本依据;建立实习管理制度,明确实习的内涵和边界,重点对职业学校实习治理水平提出系列措施;将职业本科纳入现有学士学位制度体系,在学士学位授权、学位授予标准等方面强化职业教育育人特点。从顶层设计到制度标准,构建了一整套贯穿学生入口到出口、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

  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近年来,中国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落实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融通,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加快建设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图1)。职业学校教育包括职业启蒙教育、中等职业学校教育、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等阶段。职业培训包括技能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再就业培训和企业职工培训等类别,依据职业技能标准,培训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培训和其他适应性培训,企业、学校、社会机构等均可开展职业培训。

  基础教育阶段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全国有超过4500所中、高职学校积极支持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和职业启蒙教育,辐射中小学近11万所,每年参与人次超过1500万。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由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等实施,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社会人员,以3年制为主。2021年,全国设置中等职业学校7294所(不含技工学校),招生488.99万人,在校生1311.81万人,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35.08%、33.49%。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可以继续接受高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

  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包括专科、本科及以上教育层次,主要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以及同等学力社会人员,专科为3年制、本科为4年制。2021年,全国设置高等职业学校1518所(含32所职业本科学校),招生556.72万人,在校生1603.03万人。职业本专科招生人数和在校生总数分别占全国本专科高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总数的55.60%、45.85%。

  2019年,中国启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截至2021年,共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000余万人次。从2019年起,中国政府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设立专项账户,统筹用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目前,全国1万余所职业学校每年开展各类培训上亿人次,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服务的高职院校中,141所学校年培训量超过5000人/日,86所学校年培训量超过10000人/日。

  三、加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

  中国职业教育逐步从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提升、机制完善为主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在标准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双主体育人、数字信息化实践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建设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体系。建立专业、教学、课程、实习、实训条件“五位一体”的国家标准体系。融合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要求,编制了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教育一体化专业目录;先后发布了230个中职专业和347个高职专业教学标准、51个职业学校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136个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以及9个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等;制定了497个职业(工种)技能鉴定标准,6万余项行业培训标准和42大类企业培训标准。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国家示范引领、省级统筹实施、市县联动保障、校本特色研究”的四级培训体系。2012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53亿元,带动省级财政投入43亿元,超过110万名职业学校教师参加国家级及省级培训。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公布102家企业为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已通过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发布两批共计537项教师实践项目,服务职业学校包含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教师数量超过2万人。2019年,启动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分两批建设364个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带动建立省级创新团队500余个、校级创新团队1600余个,教师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的模式逐步建立,团队能力素质全面加强。2012-2021年,职业学校专任教师规模从111万人增至129万人,增幅17%,“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超过50%。

  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近十年来,中国政府各类政策均把校企合作作为重要内容,支持职业学校与企业开展订单班、现代学徒制、产业学院、集团化办学等多种合作。截至2021年,全国组建约1500个职教集团,吸引3万多家企业参与,覆盖近70%的职业学校。培育3000多家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建设21个产教融合型城市,给予产教融合型企业金融、财政、土地等支持,享受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减免及其他税费优惠。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2.49万个,年均增长8.6%。“十三五”期间,分三批在全国布局了558个现代学徒制试点,覆盖职业学校501所,1000多个专业点,惠及10万余名学生;先后在22个省启动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试点企业158家,培养新型学徒制企业职工近2万人,其中转岗职工超过3670人。

  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近年来,中国职业教育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人员技术培训和管理系统应用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数字生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90%以上的职业学校建成了运行流畅、功能齐全的校园网;85%以上的职业学校按标准建成数字校园。建设了一批在线课程平台,建成了203个职业教育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了涵盖文理工农医等12个学科门类的992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2886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22年,中国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线运行,汇聚了1200个专业资源库、6600余门在线精品课、2000余门视频公开课,用户覆盖全国各省份,并惠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疫情期间通过数字技术支持教育复甦,实现了“停课不停学”。

  四、打造多方协同治理体系

  中国政府确立了“管办评分离”教育治理原则,厘清政府、学校和社会三者的权责关系,优化职业教育生态,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形成了职能边界清晰、多元主体充分发挥作用的新局面。

  加强政府统筹管理作用。深化政府职能转变,教育“统管”转变为教育“督导”。2012年,发布《教育督导条例》,明确教育督导的职能定位。2016年,发布《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暂行办法》和《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并分别于2016年、2018年、2020年开展了三轮职业学校评估。2017年,发布《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为评估内容,并于2018年起,每年开展对省级人民政府教育职责评价工作。2020年,发布《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建立教育督导部门统一归口管理、多方参与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

  强化行业自律和主动参与。积极发挥行业指导和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行产业规划和人才需求发布制度,引导学校紧贴市场和就业形势,动态调整专业目录。2010年,启动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行指委)建设,经过五次调整、换届,现设置57个行指委,各行指委共编发60个行业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44个行指委牵头制订了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近五年来,在行指委的指导下,校企合作开发课程8000多门、编写教材6000多本,行业企业提供实训设备设施总值超过1500亿元、投入建设经费超过60亿元,8万多名企业人员到职业学校兼职,23万多名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

  提升办学主体自治能力。持续扩大职业学校办学自主权,积极推进以章程为引领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激发办学活力和自主性。2013年,探索“知识+技能”考试招生制度,完善高考考试招生、单独考试招生、综合评价招生、技能考试招生、中高职贯通招生、免试招生等考试招生方式,逐步形成省级政府为主统筹管理、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多元录取、社会有效监督的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实行高职专业设置备案制,高职院校可自主设置指导性专业目录内所有专业。2015年起,在职业学校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强化落实职业学校的第一质量主体责任。

  构建社会监督体系。发挥利益相关方评价作用,引导职业教育良性发展。借助第三方评价,定期跟踪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监测评价、预测预警功能,提升教育发展动态监测能力;鼓励各地充分依托大数据技术,探索构建区域教育综合评价体系,进一步做好教学质量监测,注重质量分析和结果反馈,全方位精准诊断职业学校办学中的优势与问题。2012年起,每年发布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起,每年发布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报告内容体系逐年完善,职业学校质量意识显著提高。

  五、加大职业教育办学投入

  中国加大各级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与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和参与举办职业教育。

  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全国各级财政部门把职业教育作为投入重点,坚持把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十三五”期间,中国职业教育经费累计投入2.4万亿元,年均增长7.8%,其中,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达1.84万亿元,年均增长8.6%,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在全部职业教育经费中占比逐年增长。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持续完善,中国各省份均已建立中职和高职生均拨款制度。“十三五”末期,全国中高职生均财政拨款水平达约1.6万元,国家助学金政策资助中高职院校学生超过580万名,财政资金投入接近119亿元,重点帮扶了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学生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

  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和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推动国有企业、民营资本成为参与和举办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全国国有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机构共435个,其中中央企业197个、地方国有企业238个;民办高职学校337所,在校生323万人;民办中职学校在校生249万人。

  中国积极探索实施职业教育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如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发布《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指导意见(试行)》,明确办学形式、设立要求及办学管理,全省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职业学校达到47家,拉动社会资本投入超百亿元。

  实施示范性项目建设。2006年以来,中国政府累计投入资金超5000亿元,先后实施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实训基地建设计划、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达标工程等重大项目,支持建设了199所国家示范(骨干)高等职业学校,1000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197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学校,3000多个实训基地,大幅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引领中国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767658606 2022-08-24 09:22